当前位置:首页>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
白山市产业规划
发布时间:2012/5/2 15:34:00 来源: 浏览:()

一、“十二五”时期白山市的重要产业规划

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优势。到2015年,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

(一)壮大支柱产业

——能源产业。立足现有资源,以煤炭为基础,以电为核心,以清洁能源为方向,打造东北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围绕煤炭开采-洗选-煤焦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抢上核电、扩大火电、发展水电、开发风电和生物质发电,在优化传统能源产业的基础上提升清洁能源地位。重点建设赤松核电、临江花山风电、鸭绿江界河电站、浑江发电公司六期、琦祥纸业公司2×1.2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江源百万吨焦化、头道沟60万吨煤炭开采、浑江南山30万吨煤炭开采等工程建设;加快华能白山煤矸石发电、松江河抽水蓄能12.5×4万千瓦机组、吉林曙光工贸90万吨煤炭深加工、江源官道岭30万吨煤炭开采、靖宇龙马30万吨煤炭开采等续建项目达产达效。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原煤入洗800万吨,洗精煤产量300万吨,焦炭产量220万吨,煤化工产品产量50万吨以上,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66万千瓦以上,发电量150亿千瓦时。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5%。

——矿产冶金产业。坚持重保护、精开发、高效益、规模化的原则,以扩大总量、延伸产业链、低碳循环为思路,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为手段,推广冶金新工艺,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力度,形成多级生产、梯级利用的矿产冶金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大栗子铸造园区、长白进口资源加工区、江源页岩加工园区和瓷工业园;进一步巩固提高板庙子金矿黄金产量;加快推进浑江区120万吨氧化球团、市直10万吨硅铁、50万吨转底炉、临江杉松源铜钴镍公司300吨钴和600吨镍及960吨铜等项目建设;加快临江大华12万吨大型铸件、东大博联特30万吨羚羊铁冶炼、沈阳东北铸造厂3万吨重型铸造配件等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到2015年,矿产冶金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市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一山(长白山)两江(鸭绿江、松花江)为核心,完善依山、沿江、跨国旅游产业框架。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东北亚旅游名城、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加强与东北各地区间的旅游合作,融入东北区域大旅游产业格局,实现旅游线路信息互通、资源开发共享、市场营销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大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力度。积极开发鸭绿江黄金旅游带,推动长白望天鹅风景区、长白朝鲜族民俗村、长白灵光塔、浑江龙山湖旅游度假区、苇沙河度假区的综合开发;加快推进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露水河国家森林公园(国际狩猎场)、长白山仙人桥温泉城等项目建设;打造江源干饭盆国家AAA级动植物园区;抓好抚松白龙湾水上主题公园、靖宇仁义风情小镇等景区建设。到2015年,星级酒店的接待床位数力争达到1.2万张,全口径日接待能力达到3万人次,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9%,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二)发展特色产业

——矿泉水产业。坚持打品牌、上层次、扩总量、控资源。加大矿泉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同国内外水(饮料)行业龙头企业洽谈合作,努力开发中高档矿泉水及矿泉水衍生产品,借助其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国际顶级矿泉城。积极推进靖宇、抚松、长白等矿泉饮品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农夫山泉抚松50万吨矿泉饮品、未来趋势200万吨矿泉水及矿泉饮品、澳亚卫视30万吨矿泉水、海王集团30万吨弱碱性锂离子水、泉阳泉100万吨矿泉水扩能、康师傅矿泉饮品100万吨扩能等项目建设;加快农夫山泉靖宇基地52万吨矿泉饮品、北京大地远通抚松及靖宇50万吨矿泉饮品、雨星30万吨麦饭石山泉水等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到2015年,以矿泉水为基础的饮品产能力争达到1000万吨,中高档矿泉饮品产值占矿泉水产值的50%以上,矿泉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5%。

——人参产业。以吉林省人参产业二次振兴为契机,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控制园参,扩大林下参、有机人参种植,提高人参品质。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参后地再利用和耕地栽参的研发工作,培育做大一批人参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市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积极研发人参新资源食品,大力开发人参保健品、化妆品,积极争取人参系列产品认证权和各种标准的制定权。全力整合人参品牌,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竞争能力,逐步建设世界级人参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世界人参之都。重点推进中国医药集团(靖宇)年加工800万公斤人参产业化、修正药业集团健康产业公司年加工50万公斤人参工业园、河北以岭药业人参饮品和保健品及药材基地、台湾炳翰人参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森工修养堂林下山参规模化繁育基地及加工、吉林宝露2万吨人参发酵酒及果酒生产线、长白加一生态科技公司有机人参种植及加工等人参产业化基地及深加工等项目投产达效。到2015年,人参、西洋参产量分别稳定在1000万公斤、200万公斤,人参年产量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0%和40%,出口量占全国的70%,人参精深加工转化率50%,人参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

——医药产业。坚持中药、西药和生物制药并举方针,打造以天然药、中成药和高档保健品为主体,集保护、种植、研发、加工为一体的医药产业体系。引进生物医药成果,延伸中药材种植-生物工程研发-天然药、中成药、生物制药及保健产业的长白山医药产业链,打造长白山北药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吉林修正抚松分厂3亿片一类抗癌新药、正茂药业150万盒抗癌中药新品种开发及新药引进、葵花药业100万瓶五味子胶囊和100万瓶护肝片及500吨中药饮片、双星药业公司30万盒蛇莲胶囊等项目建设;加快施慧达药业替米沙坦和9.6亿粒那格列奈胶囊、长白山药业4.8亿粒熊胆开明片和补金胶囊及养心安眠胶囊等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到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5%。

——林产品加工产业。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林产业发展并重,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国内外木材资源,延伸木材采伐-进口木材-粗加工-终端产品(家具等)-“三剩物”再利用-林产品市场产业链,建设吉林省重要的林木深加工生产基地。加快三林木业“福立达”实木家具加工基地和宝利木业橱柜加工基地建设;支持省森工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参与行业企业重组,加快产品品牌化进程,扩大“地王”地板、“露水河”刨花板等国家驰名商标产品市场占有率;扶持“岳桦”家具、“丽美坚”地板、“白山云龙”百叶窗、“瑛华”钢琴音板芯板等品牌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抚松金秋木业300万平方米仿古地板、琦祥纸业20万吨高强瓦楞纸扩能及5000万平方米纸质包装箱、松江河中密度纤维板厂高密度纤维板10万立方米改扩建、抚松星泰木业6万套套装门等项目建设。加快鼎元公司9万吨林纸一体化、丽美坚木业400万平方米实木复合地板、临江宝健木业200万平方米高密度环保印刷除甲醛地板等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到2015年,实木复合地板产能达到2700万平方米,人造板产能达到100万立方米,家具达到50万件(套),林产品加工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7%左右。

——特色农产品产业。紧紧把握“天然、营养、无公害”的消费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实现产品精深加工,达到优质化;推进农产品产加销经营一体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长白山原生态、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林蛙、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红松果林、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靖宇北京同仁堂林蛙精深加工、长白绿江山食品公司蓝莓深加工、江源绿野养殖公司野猪深加工、临江利生源生物公司刺五加精深加工、春达葡萄酒综合开发、浑江绿叶食品公司山野菜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浑江大山合食用菌栽培及精深加工、江源林源春酒业蓝莓加工、靖宇北佳五味子精深加工、三宝生物林蛙综合开发、抚松松宝生物技术产业公司红松籽综合开发、林海雪原蓝莓饮料精深加工等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到2015年,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5%。

(三)培育新兴产业

——现代物流产业。围绕我市“三五二”产业,加快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鸭绿江经济先行区(白通丹)相融合,构建集运输、仓储、理货、配送、信息于一体的区域物流体系。重点整合和壮大第三方物流、专项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粮食现代物流;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及内陆港建设,实现物流标准化,逐步推行物联网;积极培育江源汽服汽贸城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快老营物流园区、靖宇长白山综合物流园区、长白大华国际物流园区、抚松空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临江口岸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使白山市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物流节点和我省对朝贸易的重要物流发展区域。到2015年,全市完成货运量6000万吨,货物周转量16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20%,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

——新材料产业。依托硅藻土资源,发展硅藻纳米微孔等节能环保绿色新材料。重点抓好临江、长白硅藻土工业园区建设,做好现有企业和矿产资源的整顿整合,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规模化经营,打造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硅藻土新材料基地。依托炼镁用白云石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进中铝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建设浑江区和临江市镁工业园区,打造名扬中外的“中国镁都”。依托硅石资源,做好高纯硅、太阳能多晶硅等高科技产品研发及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加快推进临江镁业5万吨金属镁深加工、天安镁业5万吨镁合金二期、阳光硅材料科技公司1500万片单晶硅切片、江源盛源新型建筑材料3000吨玄武岩玻璃纤维及下游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临江金阳光伏科技公司1.2万套太阳能灯及太阳能板、长白县硅藻土公司1万吨微纳米硅藻土、大地远通2万吨硅藻土生物污水处理剂等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到2015年,建成独具特色的长白山矿产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纺化、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塑料化工业。充分发挥喜丰公司的品牌优势,创新企业产品,拓展市场空间,重点开发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包装塑料和建筑塑料制品,进一步做强全国产销第一的“喜丰”牌农膜。服装纺织业。着眼于产品上档次,引进国外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发展进口替代产品,增加出口,打造规模优势,支持白山纺织内衣、袜业等下游产品开发。汽车配套业。以恒巨铝业(白山)有限公司、吉林华众轿车门有限公司和白山市浩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为重点,借助吉林省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机遇,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系统配套和模块化供货能力。重点建设白山市浩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汽大众迈腾、速腾等泄水管总成项目;加快推进星泰矿山公司4000台振动式破冰除雪铲及1000台收雪车、恒巨铝业200万件铝轮毂扩能改造等项目。建材业。着力推进建材产业新型化、节能化、规模化;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加快推广新工艺,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开工建设江源区10万吨超薄天然松花石装饰石材、吉林圣元公司3万吨聚乳等项目;加快鑫畦石材公司10万平方米石材等续建项目投产达效。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

——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实施“文化白山”战略,以打造长白山满族及朝鲜族文化品牌为统领,坚持把独特地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白山文化产业新亮点。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江源中国松花石(砚)文化产业基地、抚松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松花石(砚)、黑陶、长白玉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开发与生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演出、博览、美术、印刷、会展等文化产业。办好国际矿泉节、长白山鸭绿江松花江旅游节、长白山人参节、长白山奇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增强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建设3-5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个奇石文化城和1处市民文化活动广场。

——金融业。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壮大担保规模,引进域外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完善政府平台运作管理机制,确保平台融资常态化、可持续。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设立产业基金、创业基金,探索利用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信托、融资租赁等多种新型金融工具。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发展金融咨询服务机构。加快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健全金融信息沟通常态机制,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居民保险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到2015年,全市担保公司达到15家以上,担保额达到80亿元以上,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750亿元,争取企业上市3家以上,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2-3个,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

——信息化服务业。加快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加快推进公安、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加快“政府信息化”二期工程和社区信息服务网建设。进一步拓展电信、广播电视增值服务领域,实现信息的大众普及和全民共享。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信息服务示范企业。推进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IC卡应用。积极发展下一代宽带网、互联网、物联网,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到2015年,宽带骨干网覆盖率达到100%,接入家庭普及率达到60%以上,电话普及率和有线电视网家庭接通率均达到100%,开展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企业占90%以上,城市信息化水平总体进入全国中上等城市之列,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4%。

——现代商贸流通业。以提升商贸业态水平为出发点,规划布局市、县两级现代化商贸区、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积极发展仓储式销售、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新型业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型消费方式。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构建城乡一体的连锁经营体系,重点推进农超、农批对接,开展“金土地店店通”工程。加快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长白山山货集散地,重点扶持合兴大厦、方大商贸公司、万良人参市场、星泰农贸批发市场、台湾大润发超市、江源金鼎盛世商贸城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城、长白中朝贸易市场等大型商贸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批发市场。

二、第二产业方面的重要产业规划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大项目、大企业为着力点,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88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实现570亿元,年均增长22%。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切实保障园区发展的土地需求,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路、水、电、气、热、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园区物流、研发、信息、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努力形成工业聚集发展的洼地效应。重点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包装工业园、特色食品工业园及矿泉水、人参、林蛙、镁、硅藻土等20个特色园区,提高产业和项目承载能力。到2015年,力争入园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50%以上。

(二)培育骨干企业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资源优化、政策倾斜、环境保障等有效措施,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努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行业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打造通化矿业集团年产值突破50亿元的企业“航母”;培育壮大浑江发电公司、通钢板石矿业、华能煤矸石电厂、沈阳机床临江大华铸造公司、东圣焦化、修正长白山药业集团、喜丰集团、星泰集团、施慧达药业集团、农夫山泉及泉阳泉饮品公司等一批年产值突破20亿元的大企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0户以上。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开发新产品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围绕科研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以应用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省级乃至国家级产品研发、产品标准制定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牌信誉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提高我市工业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实现由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转变。到2015年,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5个,吉林省著名商标8-10个。

三、第一产业方面的重要产业规划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参、蛙、菌、药、菜、果、牧七大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到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43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增加值达到87亿元,年均增长14.6%。

(一)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

——效益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科学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突出发展参、菌、药、菜、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到2015年,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80%以上,高效作物占有率达到70%以上。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特产业种养技术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农林资源环境等动态监测系统和重大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提高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水平。到2015年,全市农业生产科技配套率达到90%以上,订单农业生产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新培育农民科技示范户1万户。

——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吸引休闲旅游人员到农村观光、体验、旅游度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山区农户要依托庭院较大的特点,搞好高效庭院经济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城边农民要发挥地缘和信息优势,建立观赏植物培育基地和以“菜蓝子”工程为主的城郊副食品生产基地,吸引城市居民到生产基地观光和采购。重点实施休闲旅游农业“233”工程。到2015年,全市创建2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打造3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路线,发展30个星级以上示范企业。

——生态特色农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在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乡镇,加快培育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基地。重点建设以林下参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山野菜种植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林蛙规范化养殖为主的特色动物养殖基地和以蓝莓为主的山珍果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林下参面积发展到80万亩,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达到20万亩,山野菜人工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食用菌发展面积达到9000万平方米,林蛙养殖面积达到268万亩,人工栽培蓝莓达到5万亩,山葡萄发展到5万亩,红松果林发展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到60个,许可使用绿色有机无公害标识的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50%以上,培育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0个,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50个。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任务,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村村通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村至屯通硬化路。道路两旁建有排水设施和绿化带,建立健全村内道路养护管理机制。到2015年,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用户达到70%以上,彻底消灭农村泥草房。

——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加强村内环境卫生清运管理队伍建设。引导农民规划修整自家院落,做到整齐条理、清洁美观。到2015年,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加强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建立农民健康档案,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到2015年,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低保应保纳入率达到100%。

——农民素质提高。以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工程”、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为统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到2015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农村基层干部每年培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