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近日,我市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战略合作推进会暨科技成果转化招商签约活动举行。双方共同签署了1项校企战略合作协议、5项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3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意向协议,涵盖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项目的合作,既是哈工程前沿技术与牡丹江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也是校地协同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龙江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牡丹江作为黑龙江东南部中心城市,拥有深厚的工业底蕴、丰富的资源禀赋和蓬勃的创新活力。多年来,校地在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平台共建等方面成果丰硕。今年,我市将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围绕我市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领域和培育领域,积极跟踪对接国家、省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精准对接、强化合作、协同攻关,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供给,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加强校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近年来,牡丹江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悄然积聚能量,蓄势待发,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优势突出,与众多高校的学科布局、科研方向高度契合。
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在追求各自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合作模式,目的在于互利共赢。高校与地方各自具备优势资源,且在发展中具备极强的互补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可以将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资源与地方的产业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共享。
我市与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平台共建等方面成果丰硕,这既是校地携手贯彻省委全会和省“两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双方共同深入落实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务实之举。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当前,我市正处在十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开放升级的加快集聚期,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需要引“外智”借“外脑”,强“筋骨”闯“新路”。
内联外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校地校企合作,根基在“合”,关键在“实”。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积极组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展对接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牡丹江落地。对接中,市科技局介绍了省、市推动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攻关、成果转化工作的措施以及有关产业支持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
穆棱市为创新发展“寻方子”,推进“产学研”融合,引进专家69名,与高校院所开展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合作19个,超临界阀门、石墨深加工等技术实现突破。
我市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发力,持续开展“汇智龙江”成果路演对接活动,建立产业需求与成果供给精准对接、金融助力、中介全流程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机制,聚焦生物医药、食用菌、石油钻采装备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对接合作交流,支持域内高校、院所、企业与各地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近日,为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作用,我省正式调整了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拨付方式,其中,市科技局组织申报争取的“黑木耳高值全利用加工技术创新及系列功能食品产业化”项目成功获得“里程碑式拨付”首批50%省财政资金171万元的支持。
校地合作中,我市还将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内联外引,优化整合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要素,围绕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引导企业、高校、院所自建或合作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争取省、市政策支持,提升平台支撑发展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数量稳步增长。
前不久,我市已获得2024年省级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资金909万元,惠及全市65户企业,获补企业数量较上一年增长10.17%,为进一步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拓展合作领域注入发展强大动力
校地共建聚合力,产教融合向未来。4月9日,牡丹江市重点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召开。牡丹江医科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等10家相关高校院所,围绕推动高校院所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产业化、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行交流,共同谱写“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
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访中,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市将进一步健全沟通合作机制,持续扩大合作规模,拓展更多合作领域,加强市校、县(区)院系及企业间的互动交流,加快建设一批合作载体、平台、示范基地,在科技、人才等更多领域寻找合作点,齐心协力打造校地合作典范。
同时,我市还将借助高校人才、科技优势,进一步深化产教研融合,把牡丹江作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成果应用基地,与牡丹江协同打造科技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及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让更多科研合作成果产生效益、实现双赢,进而推动牡丹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