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作动态
合作动态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打造多业并举多点支撑新格局”----丹东市副市长孙志浩在第七届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圆桌会议讲话
发布时间:2015/9/13 15:28:00 来源: 浏览:()



2005年开始,由丹东市牵头,在以东北东部铁路为轴的东北东部14个城市中开展了打造“东北东部经济带”的区域合作。10年来,东北东部区域合作经历了一个从理论探讨到签署框架协议、从远景谋划到搭建合作载体、从规划编制到纳入国家视野的非凡历程。目前,《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作为东北振兴新十年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已经纳入2015年国家专项规划,写入国发〔2014〕28号文件。这既是国家层面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东北东部区域合作提供了政治支撑。


今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总书记又一次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给予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导,讲话为东北振兴之路注入了“新内涵”,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在建工程的快速推进,东北东部铁路将成为连接中、日、韩、俄、欧的大通道,东北东部经济带必将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战略地位和牵动作用也将日益凸显。



丹东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是东北东部地区新的出海大通道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近年来,丹东市始终把打造东北东部出海大通道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振兴、辽宁沿海开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交通等独特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航空航线日益完善。目前,丹东港年综合吞吐能力可达2亿吨以上,丹东到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大连和吉林高铁正式开通,丹东已成为东北东部新的出海大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丹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区位和港口优势,坚持陆海统筹发展,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全力推进与东北东部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按照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的建议,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新常态下多业并举、多点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现提出以下5点建议:


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以丹东港为出海大通道的区域物流中心提供基础保障

随着“大通道”建设的初具规模,特别是《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丹东港在支撑东北东部物流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凸显。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支线网络、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通而不畅”的问题。建议涉及到的有关市(州)加快完善东北东部铁路、鹤大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加快与之配套的口岸、机场、交通网络、快速铁路等建设。同时,丹东港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北方起点的区位优势,抓住东北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和丹东地区关检“三互”工作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等重大机遇,优化调整内部资源配置和腹地区域资源整合,搞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向新一代港口转型,将服务于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作为未来港口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升港口的物流服务功能,推进陆港一体化建设,以丹东港为龙头建立东北亚物流中心,打造临港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加大与互联网、物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港口旅游业,带动东北东部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合作工作

《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是典型的经济协作区规划,跨越三省,目前缺乏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将赋予区域合作以新的使命。原有的区域合作组织机构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合作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建议强化东北振兴司对区域合作工作的宏观指导,探讨组建跨行政区的有效组织形式,组织协调东北东部各市(州),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各市(州)区域合作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确保区域合作工作的连续性和常态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建行业、产业协会,推进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各市(州)负责和领导过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工作的老领导,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的同志共同开展东北东部区域合作的深层次研究,作为政府决策的智囊机构和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的研究机构,以保持规划实施工作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加大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和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结合,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在活力

东北东部地区资源得天独厚,但还要加大消费需求的研究,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释放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在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合作链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要重点投向国发〔2014〕28号文件明确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战略性产业等领域来促进经济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支柱优势产业,扶持发展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避暑度假、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多业并举、多点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共同建设东北东部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绿色经济带

东北东部的生态条件优越,建议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通过发展进一步加强保护。要强化节能减排等综合治理措施,共同建设区域水利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自动监测网络,加强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发展平台、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创新绿色转型机制。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流域补偿。利用“十三五”全国主体功能区修编的机会,将极具特色的生态区域列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共同打造东北东部绿色文明生态示范区。


五、共同争取国家区域性政策支持,度过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东北东部作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开放程度不高。建议各个市(州)共同呼吁,积极向国家争取各项区域性政策。一是参照各地正在推进的关于《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争取国家对沿边地区的特殊政策支持,把东北东部地区建设成为沿边发展示范区;二是争取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压力;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对东北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相关产业政策,支持该区域的后续产业链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加大宣传推进力度,12+2)各市(州)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针对《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联名提出议案或提案,做好议案或提案的推动落实工作,为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