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
伊春市产业规划
发布时间:2012/5/2 15:34:00 来源: 浏览:()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优化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基础产业,建立多元化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一、发展清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21%。

  (一)发展冶金建材和矿产开发业

  巩固提升冶金建材和矿产开发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西林、南岔为中心,建设冶金建材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期末达到年产钢材1000万吨,水泥500万吨规模。矿产资源重点开发鹿鸣钼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同时,加快金属冶炼和加工步伐,积极开发建设钼、锌、铅、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冶炼项目。推进钼铁、钼钢、各种合金、特钢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业增加值达到79亿元,年均增长29%。

  (二)发展绿色能源业

  加快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利用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工业,把我市建设成中国“绿色能源之乡”和“中国林业风电之乡”。风电产业开发按照建设大风场,融入大电网的思路,重点建设东部、南部、中部、北部4个主风场,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水电产业重点加大汤旺河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力度。到201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太阳能利用重点建设兴安新能源太阳能发电工程。同时,加快风电和太阳能设备制造业项目建设。到2015年,绿色能源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4%。

  (三)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

  结合调减木材产量、停止主伐的实际,全面整合现有企业。推动林板一体化发展,建立原料林基地30万公顷。依托光明集团、龙乡板业、侨艺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人造板、家具、小木制品3大系列产品。到2015年,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7%。

  (四)发展纺织、酿酒等产业

  大力提升纺织业生产规模,重点建设友好翔和纺织技改项目。“十二五”期间,纺纱生产能力达到20万锭,产值达到11亿元。加快果酒、饮料等制造业发展。到2015年,果酒和饮料加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

  (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力推进森林工业、森林食品、北药和康体养生、清洁能源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技术集聚、资金集聚、物流集聚效应,争取更多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外来企业落户园区,形成以高科技工业产业发展为主体,以北药加工、山野果开发、森林食品培育及加工、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研发与加工、商贸服务等产业为辅的产业集群,把园区建成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二、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和务农职工增收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创造新成绩。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8.5%。

  (一)集约化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

  以森林食品、北药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到2015年,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9%。

  1、发展林下种植业。大力发展蓝莓种植,完成15万亩种植任务。到2015年,形成10万吨以上的蓝莓生产、加工能力。搞好食用菌精深加工,加速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同时,巩固发展山野菜、山野果、保健品、矿泉水等重点产品。

  2、发展绿色食品业。全面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棚室和地膜覆盖等保护地生产。依托“小兴安岭大森林”品牌优势,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推进铁力绿色水稻、嘉荫绿色大豆和中心城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小兴安岭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发展生态畜牧业。坚持稳步发展常规养殖,加快发展特色养殖的原则,积极调整养殖结构,扩大养殖总量,打造特色品牌。突出特色养殖,为森林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保障。突出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形成良种繁育、商品生产、精深加工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突出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标准化饲养水平。

  4、发展北药业。继续推进GAP北药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扩大规模、规范标准,提高档次和水平,积极扩大药食兼用品种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林下参、五味子、串地龙、刺五加等药食兼用品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巩固提高GMP认证成果,进一步扩大“林都北药”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康妇消炎栓”、“芩暴红系列”、“北豆根胶囊”等产品的生产能力。

  (二)加强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更新大中型农机具千台(套)以上,田间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着重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完善基本农田、棚室、保护地的道路、电力、喷灌等配套设施。三是加强农田质量建设。深入实施“沃土工程”,落实耕地肥力监测补偿政策,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四是强化科技服务,强化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五是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健全森林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六是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引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农村现代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推进农村改革,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深入落实惠农强农政策,逐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便民高效的办事机制,完善和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村级组织运行保障机制,力争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标准。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三、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加快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突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4%。

  (一)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

  以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为发展目标,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以“森林避暑养生度假”为主打产品,按照“提升夏季、突破冬季、拓展春秋”的思路,积极开发会议商务游、休闲度假游、康体养生游、界江边境游、森林自然水域游、湿地游和冰雪游等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到2015年,全市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600万人次,年均增长7.4%;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6%。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26%。

  (二)发展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

  合理布局商贸网点,整合现有商业资源。重点建设林木产品交易市场、森林食品批发市场,培育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汽配市场、建材市场等骨干批发市场。同时,扩建粮油、水产、肉类、旅游纪念品等批发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发展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群,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三)发展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推动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环境,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发展信息、商务和社区服务业

  推进物联网、电子政务、社区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普及信息技术。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