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产业的重要产业规划
(一)稳定提高粮食生产
按照品种优质化、布局合理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优质粮食比重提高到91%以上。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围绕发展绿色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着力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建设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10个万公顷优质玉米基地、4个千公顷优质大豆基地。大力推广先进技术,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种子企业和作物品种,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农田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超级稻综合栽培、旱田垄侧保墒栽培等新技术,全面启动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推广机耕、机播、机收技术为重点,优先支持建设永吉岔路河镇、舒兰平安镇、磐石牛心镇、蛟河天北镇、桦甸金沙乡等一批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带动全市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到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0%。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良田,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创建35个粮油高产万亩示范田,加大农田排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
深入实施牧业攻坚计划,以建设现代牧业园区为重点,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促进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深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生猪、黄牛、奶牛分别发展到950万头、300万头和9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96万吨,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优化牧业发展布局,重点构建城郊奶牛经济圈,打造500万头生猪和1亿只肉鸡两大产业带,建设肉牛、蛋鸡、特种经济动物三个产业集中区。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建成牧业标准小区130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85%。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水貂、狐貉、林蛙、梅花鹿、蜂等经济动物。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品种,加大对地方珍贵畜禽资源的保护。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区域爆发流行。强化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管,建设完善市、县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大力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三)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
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园艺特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重视加强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夏秋季露地蔬菜,大力发展棚膜蔬菜,加快建设一批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在城郊规划建设3处大型蔬菜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应季蔬菜以本地供应为主。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重点打造黄松甸黑木耳、取柴河滑子蘑等特产品牌。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人参、五味子、贝母、灵芝等中药材,重点建设二道甸子国家级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观光农业,推进花卉、苗木、果品栽培设施化、规模化。有序利用松花湖水面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
专栏7: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岔路河、万昌、白旗、法特、平安、桦皮厂、孤店子等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一拉溪、搜登站、白旗、溪河、法特等万公顷优质玉米基地;漂河、新站、新安、小城等优质大豆基地。
◆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万昌、岔路河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一拉溪、平安、牛心、天北、金沙等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
◆现代牧业产业园区:建设省级500万头生猪产业园区、35万吨乳品产业园区、3亿只肉鸡产业园区;市级百万头肉牛产业园区。
◆园艺特产示范园区:建设搜登站、江密峰、口前3个市级棚膜蔬菜基地及4个县级棚膜蔬菜基地;二道甸子野山参、黄松甸黑木耳、取柴河滑子蘑、新站山葡萄等特产示范园区。
(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长白山特产加工,重点扶持发展3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150户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检测报告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农村资金互助社。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村流通??链物流建设,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以提高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任务,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全面推进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适时启动国有林场改革,逐步推行分类管理和林价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供销合作社改革。
二、第二产业方面的重要产业规划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坚持支柱产业多元化方针,着力延伸化工、汽车、冶金产业链条,提高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加快向千亿级产业规模迈进,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到2015年,化工、汽车、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化工产业。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布局园区化的方针,深化吉林石化与地方的战略合作,统筹规划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传统化工向现代生态化工的转变,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优化提升基础化工,实施吉化15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系统扩能改造,建设全国最大的聚碳酸酯、乙丙橡胶基地,打造东北最大的苯乙烯、ABS基地和C4、C5资源集聚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突出化学建材、汽车涂料、高档溶剂、食品添加剂、油田化学品、医药中间体等应用领域,重点发展醋酸乙烯、已内酰胺、双酚A、对苯二甲酸、EVA、环氧丙烷等产品。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以推进化工与汽车产业衔接发展为重点,着力延伸有机硅、硅橡胶、环氧乙烷、高级合成树脂、塑料合金材料、汽车橡塑材料、汽车专用料等产品链。积极发展生物化工,保持燃料乙醇、玉米乙烯适度规模,加强淀粉以外其他成分的有效利用,推进利用非粮生物质原料,重点发展乳酸及聚乳酸、1,3-丙二醇、脂肪酸甲脂、生物柴油等产品。到2015年,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基本完成由基础化工原料为主向原料与深加工并重的转变。
专栏8:千亿级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位于城区北部,规划面积58.9平方公里,包括吉化建成区及经开区、龙潭开发区部分区域。园区突出发展四大产业领域:
◆基础化工:重点建设15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58万吨ABS、32万吨苯乙烯、38万吨C5综合利用、20万吨丙烯、16万吨聚碳酸酯项目。
◆精细化工:重点建设8万吨环氧丙烷、20万吨双氧水、20万吨已内酰胺、18万吨甲醛、10万吨乙二腈、5万吨聚丙烯酰胺、15万吨EVA、60万吨MTO、20万吨双酚A、30万吨PP等项目。
◆化工新材料:重点建设7万吨乙丙橡胶、4万吨硅橡胶、1万吨PC/ABS合金、2万吨氨纶、2万吨高吸水性树脂、6万吨尼龙6树脂项目,汽车专用料、汽车化学品系列项目,碳纤维系列项目。
◆生物化工:重点建设10万吨1,3-丙二醇、1万吨乳酸及聚乳酸、7万吨生物丁醇、脂肪酸甲脂、纳米材料光触媒等项目。
汽车产业。坚持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方向,高标准规划吉林汽车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东北重要的轻微型车、多功能车、经济型轿车基地。依托一汽集团自主品牌优势,分步实施吉林汽车公司扩能改造和换型升级,加快形成60万辆微型车及多功能车能力。支持新湖集团重组吉林通田公司,分步建设25万辆至40万辆轿车项目。依托整车制造企业,规划建设核心零部件园区,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冲压件、铸锻件、车桥、底盘、轮胎、内外饰件、电子电气等系列产品,着力提高模块化、集成化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建设综合性汽车物流中心和汽车信息网络平台,推进汽车销售、维修、美容等相关产业发展。到2015年,整车产能突破100万辆,汽车产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专栏9:百万辆整车工程
◆整车制造:一汽吉林公司在现有20万辆汽车基础上,2010-2012年新建20万辆汽车生产线,2015年形成60万辆微型车及多功能车产能;新湖吉林通田公司“十二五”期间新建50万辆轿车生产线。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
◆汽车零部件:重点建设100万台(份)冲压中心、120万根汽车半轴、12万吨汽车发动机缸体、5万套GPS、5万辆车箱总成、50万套车灯及富奥标准件、五菱汽车园等项目。
冶金产业。围绕黑色、有色、炉料三大主线,深度开发优势矿产资源,突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替代进口产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冶金炉料、羰基金属研发生产基地和东北重要的精品钢基地。拓展钢铁产业链,以300万吨精品钢工程为依托,延伸发展新型钢管、汽车用钢、不锈钢、冷轧板、大型铸件。做精有色冶金产业链,有序开发镍、钼等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加强镍盐系列、羰基系列、三元系电池材料及贵金属的技术研发。提升冶金炉料产业链,推进铁合金、炭素企业整体搬迁和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发展特种铁合金、特种石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15年,冶金产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专栏10:东北重要的冶金产业基地
◆黑色冶金:建龙钢铁集团建设500万吨特种钢、80万吨不锈钢、150万吨冷轧板、60万吨汽车铸件、3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通钢磐石公司建设25万吨热轧无缝钢管。
◆有色冶金:昊融公司建设三元系电池及储能材料、5000吨镍板项目;大黑山钼业公司建设第二条1万吨钼采选生产线,推进建设吉辉矿业钼矿扩产、小城钼矿开采项目;
◆冶金炉料:中钢吉铁建设特种铁合金,中钢吉炭建设超高功率电极、阴极炭块改造、特种石墨项目。
(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方向,以技术研发、引进、移植为基础,突出具有比较优势和成长潜力的重点领域,促进碳纤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系统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生成后续支柱产业。
碳纤维产业。以打造中国“碳谷”为目标,推进碳纤维产业链式化、集群化、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品种规格最全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步扩大碳纤维原丝、炭丝制备能力,以吉林石化、吉林碳谷、中钢江?生产,力争突破T1000碳纤维关键技术。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开发利用,围绕建筑、交通,重点开发生产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复合材料自行车、汽车复合材料、发动机底护板、硬脂碳毡、风电叶片、抽油杆、高速列车刹车片等产品。大力延伸碳纤维产业链条,相应发展碳纤维预浸料、二甲基亚砜、环氧树脂等原辅材料,积极发展蒸汽牵缩箱、定型箱、氧化炉、炭化炉、缠绕成型设备等关联制造产业。引导碳纤维产业集中布局,以经开区、化工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碳纤维产业核心区、下游制品深加工区及辅助材料、专用设备、研发与商务服务配套区。到2015年,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3万吨,炭丝达到1.2万吨,碳纤维制品达到5万吨,保持国内碳纤维研发及规模化生产领先优势。
专栏11: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基地
吉林市在国内较早开始研发生产碳纤维,目前已掌握T300碳纤维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1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碳纤维高技术产业基地。
◆原丝:分步建设中油吉化3000吨至1万吨碳纤维原丝、吉林碳谷5000吨至2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
◆炭丝:分步建设中钢江城2000吨至6825吨碳纤维、中油吉化1200吨到4000吨碳纤维项目。
◆碳纤维制品:重点建设中钢江城年产5000公里碳纤维导线、恒天集团年产8万辆碳纤维材料自行车、吉林联科200吨硬脂碳毡、明阳大通碳纤维材料风电叶片等项目。
◆碳纤维原辅材料:重点建设碳纤维预浸料、环氧树脂、二甲基亚砜等项目。
装备制造。以新能源装备、大型专用设备、模具制造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新能源装备,重点开发生产1.5兆瓦到6兆瓦级风电设备、垂直轴风电机组、AP1000核电主管道、大型水轮机轴系、汽轮机主轴及转子、风机主轴等,建设东北重要的风电设备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极设备基地。专用装备,重点发展大型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机变电一体化设备、大型起重设备、汽车传动轴、化工运输设备、石油钻机、水处理设备、军用发电设备,推进建设支线客机维修基地。模具制造,以汽车模具、工程模具为重点,建设大型模具及铸件制造基地,积极开发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
专栏12: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风电装备:建设年产500台大型风机制造基地,主要有1.5兆瓦-2.5兆瓦大型风机总装厂、300套叶片制造厂和风电装备研发中心,2.24万台套磁悬浮垂直轴风电机组,年产2000套风电设备、采油设备。
◆核电装备:建设8.5万吨核电设备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500吨AP1000核电主管道、大型水轮机轴系和转子、风机主轴系和大机锻件。
◆水电装备:依托大通公司,建设大型港口专用设备、年产100台修建高速铁路专用设备、年产2台专门用于核电建设的核岛吊载设备、年产100台施工建设履带式起重机。
电子信息。以电子元器件、功能材料、工控电子、汽车电子、软件开发为重点,建设国内重要的基础电子和电力电子产业基地。突出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推进华微电子主导产品从低频双极型向高频MOS型转型,重点发展8英寸半导体器件芯片、大尺寸晶圆封装测试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功能材料,重点开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标准激光棒等产品。加快发展电力电子,重点开发永磁高压真空断路器、智能永磁低压交流接触器、智能限流保护装置、智能电网电压质量调节装置。积极发展汽车电子,重点发展车载娱乐装置、汽车导航系统、汽车半导体器件、防抱死系统。大力开发电力、税收、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应用软件,建设软件服务外包大厦、吉化数据中心二期工程。
专栏1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新型电子元器件:建设华微电子126万片8英半导体器件芯片生产线、48万片大尺寸晶圆封装测试生产线、24万片CMOS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
◆电子功能材料:建设年产10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YAG激光晶体材料项目。
◆电力电子:建设8000台12KV永磁高压真空断路器、50万台智能永磁低压交流接触器、2000台套FURV大容量智能限流保护装置系统、5000台LDKW无功补偿及有源滤波测控装置、智能电网电压质量调节装置、日田数码科技园等项目。
◆汽车电子:建设10万套汽车太阳能空调系统、10万套汽车MOST总线音响系统、10万套车载MOST网络音响系统、5万套汽车泊车系统、爱浪科技电视影院及汽车音响产品等项目。
生物产业。以长白山地域生物资源为基础,积极引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药集团、正业生物等企业,采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技术,重点生产系列诊断治疗制品、血液制品、疫苗、干扰素、胸腺肽、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加快开发抗病毒、抗肿瘤及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推进中药现代化,推广应用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分离、中药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支持发展中药提取物、中成药,重点开发人参皂甙、康艾扶正片、益血生片、排毒养颜丸等中药新药。加强长白山生物保健品开发,把生物克隆、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提纯技术融入特产资源加工工艺,大力发展林蛙、蜂、鹿系列滋补产品,重点开发蓝莓等天然保健饮品、植物色素、高档香料及植物油、生物活性物质、维生素等产品。积极发展生物农业,加强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有机肥料。
专栏14:生物产业发展重点
◆生物医药:中生集团生物诊断治疗制品产业化基地,正业生物鸭浆膜炎疫苗、狂犬病冻干疫苗,西点药业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中药现代化:左家特产研究所人参、五味子35种中药材标准提取及饮片,长白山制药新药生产、日晖药业中药材GMP种植基地。
◆生物保健品:蛙王生物林蛙油胶囊、九鑫药业保健食品。
(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立足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特色化、品牌化为方向,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加大能源、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加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建设力度,进一步打造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
能源产业。以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为主线,在稳定发展石油、煤炭、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水电、风电、核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新能源发展框架,建设全省和东北重要的清洁能源保障基地。加快松花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重建丰满水库大坝工程,新建红石、琵河口120万千瓦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有序开发风电资源,加强风电场规划布局,逐步形成百万千瓦风电装机能力。推进发展核电,依托中??“十二五”中后期开工建设。推广利用太阳能,加快建设磐石恒基800兆瓦光伏电池项目,有序开展建筑屋顶和地面??发展以秸秆、林下剩余物为燃料的生物质电厂,推进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到2015年,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360万千瓦,为“十三五”达到1000万千瓦奠定基础。
专栏15: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在现有水电装机303万千瓦的基础上,新增电源装机容量765万千瓦,到2020年,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069.5万千瓦。其中核电400万千瓦、风电100万千瓦、水电500万千瓦以上。
◆水电:实施百万千瓦丰满水电站大坝重建工程,推进120万千瓦红石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蛟河琵河口抽水蓄能电站工程。
◆风电:2015年前开工建设50-80万千瓦风电项目,主要有北大湖、旺起、黄泥河、土山等工程。加快推进亮甲山、大口钦、两家子等16处风电项目,到2020年前达到百万千瓦等级点状式风电装机规模。
◆核电:推进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2台,建设期为2013-2020年。目前3处厂址初步选定,已经通过预可研审查。
农产品加工业。以中新食品区建设为契机,以绿色有机和专用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延伸发展粮食、畜禽、长白山特产资源加工,打造国内重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粮食深加工能力,积极发展稻米、大豆、杂粮深加工,深度开发玉米食品及蛋白饲料。大力发展畜禽产品深加工,以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基础,深度开发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逐步形成年屠宰牲畜1500万头的能力。做大做强饮品行业,扩大长白山地理标识的推广使用,大力发展高端水产品,积极发展运动饮料、保健饮料、果蔬饮料及果汁饮品、粮豆饮品。加快发展森林绿色食品加工,推进山野菜、食用菌、干果及种子加工等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
专栏16: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粮食加工:重点建设中粮30万吨精制米、玉米秸秆制乙醇、福源馆玉米主食肠、华润雪花啤酒扩能改造等项目。
◆畜产品加工:重点建设中新食品区100万头生猪屠宰养殖、娃哈哈5万吨奶粉、得利斯10万吨肉品罐头及500吨骨质胶原蛋白等项目。
◆长白山资源深加工:重点建设100万吨矿泉水、100万吨果汁饮料、50万吨粮豆饮品、20万吨山葡萄酒、15万吨山野菜和食用菌、5万吨浆果、20吨林蛙油等项目。
◆中新食品区:核心区位于永吉县岔路河镇,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起步区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园区、仓储物流中心、食品检验监测中心、研发及人才培训基地等五大功能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国际合作先导区和安全健康食品加工区。
非金属矿产业。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需要,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主线,以水泥、陶瓷、石材为重点,培育壮大非金属制品产业集群。有序开发石灰石资源,促进水泥行业优化布局,重点扶持亚泰、冀东等大型企业,完成冀东吉林水泥整体搬迁,在城市周边合理布局大型水泥粉磨站。有序开发黏土矿资源,鼓励桦甸陶瓷园区向高端、环保、工艺陶瓷方向发展,建设东北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有序开发花岗岩、大理石、方解石、硅灰石、石墨等资源,推进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向集约化、精品化发展,培育壮大桦甸无机粉体环保纸产业。加强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水泥砌块、保温复合墙体材料、非烧结承重墙体材料。到2015年,水泥产能达到1500万吨,各类建筑陶瓷产能达到1.8亿立方米。
专栏17:非金属矿产业发展重点
◆石材加工:重点建设福建内外矿业200万平方米石板材、天岗石材城及8个大型石材综合开发项目。
◆陶瓷加工:建设4个陶瓷制品生产项目,形成陶瓷制品生产线80条,年产各类建陶制品1.8亿立方米。
◆水泥行业:重点建设冀东永吉公司水泥熟料生产线、冀东磐石公司200万吨水泥、金刚集团120万吨水泥等项目。
◆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建设年产1.3亿块节能型环保砖、年产1.2亿块煤矸石空心砖、年产5万吨玻璃棉等项目。
◆其他非金属矿:重点建设100万吨改性原料及36万吨无机粉体环保纸、100万吨方解石超细粉、2万吨石墨制品、桦田玉生产、石塑地板加工、透闪石矿开采加工等项目。
轻工纺织产业。加快实施吉林晨鸣纸业搬迁改造,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突出发展高档文化用纸。依托吉林化纤集团,积极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及聚酯纤维,实现产品扩能升级。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包装印刷业整合发展,推进建设包装印刷产业园区。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培育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家俱制造及木制品、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产业。
(四)加快培育企业集群
围绕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延伸产业产品链条,加快完善大中小企业衔接互补、分工协作的企业组织结构。
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加快企业并购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同行业占有重要位置的骨干企业。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骨干企业发展到100户以上,其中,吉林石化销售收入向千亿元迈进,吉林汽车、吉林钢铁等5-6户企业销售收入跨入百亿元行列。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入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继续实施“千名企业家”、“万名小老板”培训工程,加快培育生成一批配套型、资源加工型、科技型及外向度较高的小型巨人企业。到2015年,每年新生成民营规模工业企业100户以上,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缴税金年均增长20%以上,吸纳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0%以上。
专栏18: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6户):中油吉林石化、吉林钢铁、中钢吉铁、一汽吉林汽车、吉林化纤、吉林昊融。
◆销售收入50亿-100亿元企业(6户):康乃尔化学、明阳大通、成大弘晟、燃料乙醇、中国信德、吉林通田>◆销售收入10亿-50亿元企业(29户):中钢吉炭、昊宇石化、晨鸣纸业、华微电子、江北制造公司、凯赛生物、中生集团、长白山制药、吉林娃哈哈、永大集团、吉林热电、松花??机内燃机、大黑山钼业、小城钼矿、磐石无缝钢管、京华制管、吉阳恒基、中恒通后桥总成、恒联精密铸造、拓金实业、冀东永吉水泥、冀东磐石水泥、亚泰磐石水泥、桦甸矿业、吉林得利斯。
三、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规划
(一)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优化主城区商业布局,推进河南街、东市商圈联动发展,整合打造商业中心区,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培育完善江北、越北、哈达湾、江南、临江门、蓝旗等区域性商贸中心,规范发展一批特色专业街。着力提升商贸设施现代化水平,重点引进建设城市商贸综合体项目,积极推进河南街、东市场及县级城市老旧商业街改造。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建材、工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全面启动传统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流通业态创新,促进连锁经营向医药、家具、百货、生产资料等领域拓展,引导大型连锁企业向农村及周边城市延伸,规范发展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社区商业及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商贸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和品牌扩张。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大型超市、购物中心10家,发展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批发企业10家。
专栏19:商贸流通业重点工程
◆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重点建设中东二期、中京城、万利城、财富广场、世贸广场、阳光国际、欧亚商都等。
◆重点商业街改造:河南街、珲春街整体改造,上海路小区、延庆小区、兰天小区商贸综合开发等。
◆大型批发市场建设:粮油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工业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建材批发市场、电子产品批发市场、长白山特产交易市场等。
◆特色商业街建设:解放大路餐饮文化街、众安居建材街、朝阳电子产品街等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机遇,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枢纽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完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加快建设以化工、冶金、化纤物流为主的北部物流园区,以汽车、高新技术产品物流为主的西南部物流园区,以农资、农副产品、出口贸易为主的西部物流园区。提升吉林市内陆港口岸功能,建设完善联检大楼、海关监管查验区、检验检疫区、集装箱堆场等设施,依托信息网络对接和多式联运支持,实现与沿海口岸直通,推进设立吉林市保税物流中心。以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为基础,整合利用现有场站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县(市)级物流结点,推进建设中新食品区物流中心。以建立“物联网”为目标,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产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引导工业企业将自营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稳定发展邮政业,规范发展快递业,积极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到2015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8%,物流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
坚持多样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方向,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突出打造精品景区,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加快建设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热点城市。着力提升雾凇冰雪旅游,推进北大湖区域综合开发,加快打造国际一流休闲旅游度假区,统筹规划建设阿什湖、雾凇岛及城区江段雾凇观赏带,高标准办好雾凇冰雪节。丰富拓展生态旅游,加强松花湖风景区保护性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朱雀山公园,建设完善拉法山、红叶谷、白石山、莲花山、官马溶洞、红石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进建设松花江旅游观光休闲带,鼓励在城市周边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建设完善船营观光农业旅游园区、东福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支持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村镇。深度开发历史文化旅游,重点建设完善北山、龙潭山、小白山、玄天岭、乌拉古城、陨石博物馆、雾凇体验馆等景区景点。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城市观光旅游、红色旅游。加强与长春市、延边州及周边城市的旅游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和“青年旅馆”等适应不同消费的住宿设施,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推进旅游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
专栏20:旅游精品景区工程
◆松花江旅游观光带:结合清水绿带工程和“一江两岸”整体规划,推进松花江丰满大坝至龙潭桥段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打造城市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带。
◆松花湖避暑休闲度假区:以松花湖风景区为核心,带动卧龙潭、松光景区及青山滑雪场等景区开发建设。
◆北大湖度假区: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以滑雪、高尔夫、温泉为重点,加快建设吉林省旅游经济试验区和国际一流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吉林雾凇观光带和体验馆:城市雾凇、岛屿雾凇、江景雾凇和山谷雾凇等。
◆朱雀山公园: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为主题,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科普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城区其他旅游景观:北山、龙潭山、玄天岭、陨石馆、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等。
◆县(市)重点景区:拉法山、红叶谷、白石山、莲花山、官马溶洞、红石、星星哨、亮甲山等。
(四)加快发展金融业
以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能力为核心,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现代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分支机构,进一步形成类型多样、优势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探索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加强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中小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发展个人理财、证券投资、自助银行服务,规范发展典当业。发展完善保险市场,鼓励各类保险公司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鼓励上市公司增资扩股,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推动中小企业开展集合发债,探索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金融合作与创新,加快完善现代化支付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积极引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到2015年,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7%,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6%;新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20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
(五)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加快形成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衔接互??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博览、休闲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经营、动漫制作、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统筹规划引导,推进建设童话世界、传媒文化园、印刷包装园、户外运动装备园、小白山满族文化风情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打造永吉地方戏、磐石书法美术创作、桦甸农民画创作、蛟河农村题材影视拍摄、舒兰文艺创作等文化产业基地。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突出歌舞演艺、电视剧制作、松花湖浪木根雕、高技术印刷、艺术品经营、动漫制作等优势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持电视、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等新兴业态,大力培育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咨询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艺术品市场,鼓励发展城镇中小型特色书店、专业书店、社区书店和网络书店。加快发展现代文化流通组织,构建完善演艺市场网络、报刊发行网络、文化品营销物流网络,推进出版物、互联网服务经营场所、电影院线和文化娱乐演出连锁经营。积极发展文化要素市场,规范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组织。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
(六)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
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惠及城乡、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加快培育家庭服务市场,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支持发展多种方式的便民服务。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统筹社区内家庭服务业发展,推进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家政服务机构、家庭和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维护家庭服务消费者和家政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