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鹿苑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与鹿群亲密互动的特色体验,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图为游客与小鹿互动。
鹿鸣鸟啼、鹤飞鱼跃,林都大地处处上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市林草局的数据显示,全市林业施业区内共建有各级地质公园7个,总面积23.3万公顷。森林、河流、湿地等多种陆地生态系统让这里成为330余种野生动物、1390余种植物的繁育天堂,东北虎、紫貂、中华秋沙鸭、天然红松林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均得到有效保护……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十四五”期间,伊春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努力让“森林里的家”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多彩的福地。
距离市中心160公里的红星火山岩地质公园里,由大片的火山熔岩、石海所形成的地质奇观,不仅是游人们渴望一见的热门景点,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更是野生动植物心仪的家园。
公园内的湿地里,东方白鹳正优雅地涉水捕鱼,中华秋沙鸭在水面结伴嬉戏。在借助火山力量塑造的低洼地势上,多种湿地在此铺展,如同巨型的“生态水塔”,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补给地下水……维系着区域水循环命脉,滋养万物。广阔的湿地也孕育了大面积的湿地类针阔混交林,由红松、椴树、桦树等树种构成的复杂林冠,不仅形成了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完善的隐蔽所与觅食地。
在公园最热闹的观景区,可以观赏火山熔岩碎石带里千姿百态的岩石,石与石的缝隙、间隔中,蓬勃生长着连绵十几里的兴安杜鹃林。火山岩表层被风化后所形成的独特酸性肥沃土壤,是喜酸性的兴安杜鹃在野外最适宜的生根地。每到5月,兴安杜鹃饮足了消融的雪水,舒展开墨绿的枝叶,将几十朵紫红色的小花聚成大花球,再将一树树大花球汇聚成烂漫花海,就开出了游客们口口相传的石在花中、花在石上的奇景。
小兴安岭的灵秀之美,更体现在充满造化神奇的花岗岩上。在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伊春花岗岩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仙翁山地质公园等地,分布着形成于侏罗纪之前的古老花岗岩地貌。两亿年的风雨雕琢,赋予了它们惊心动魄的美。岩峰耸峙,怪石嶙峋,神态各异,为这些天然奇景“点睛”的是充满灵性的植被,用浓淡不同、疏密有致的绿色为寂静的石林染上勃勃生机。置身于这古老神奇的花岗岩石林之间,抬眼可看山水林石浑然一体,行走间呼吸红松林的馥郁松香,心神安定,自在舒适,又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在伊春最北的嘉荫县,坐落着一个集科研、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是“神州第一龙”黑龙江满洲龙的故乡,其完整恐龙骨架于1902年由俄罗斯学者在此首次发掘。作为中国恐龙化石的重要科学记录发源地,公园内保存着我国乃至世界晚白垩纪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恐龙化石群遗迹,堪称“晚白垩纪恐龙化石的自然博物馆”,为研究恐龙及其生存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这里不光有恐龙骨架化石,还有好多植物、鱼类、昆虫和龟鳖类的化石,通过这些化石,让我了解到了远古时代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和沼泽遍地,和现在不一样的嘉荫,感觉特别神奇。”来研学的中学生李嘉悦对这里的各类化石十分喜爱,还用手机从各个角度记录着自己的震撼感受。
高大的鸭嘴龙骨架、凶猛的霸王龙头骨……这些来自6500万年前的多元的生物遗迹也揭示了一种自然智慧:生物多样性的兴衰,根本系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份启示也直指当下,告诫我们应当以整体性思维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寻找平衡点,在守护生物多样性中实现文明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机盎然的美好家园。
多样的地质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赋予了伊春优越的生态禀赋,也让与山林共生的伊春人早早学会与万物共生的古老哲学。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前,让我们许下永续之约,守护万物生灵,延续这份灵秀之美。